孙权偷袭荆州杀关羽是错误的吗 真实情况又是什
今天奇秘网带来的文章,主要讲述了孙权在荆州策略的转变及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从某种程度上说,孙权偷袭荆州的行为并非单纯的错误决策,而是基于当时复杂形势的无奈之举。让我们深入了解一下背后的故事。
在孙权和刘备的联盟初期,尽管双方在某些时候存在冲突,但大体上维持了克制的态度,且保持着盟友的关系。荆州地域的争夺背后隐藏着孙刘之间的深层次矛盾与争夺。孙权一直对关羽占据的荆州地区有所关注,而刘备和关羽在此前的汉中之战中表现出强大的军事能力,这无疑增加了孙权的紧迫感。这一胜利不仅使得刘备一方士气大增,也使得孙权开始重新评估双方的实力对比。
汉中之战的结果让孙权意识到两个事实:一是曹操并非想象中那么强大,东吴有能力对其采取行动并获得利益;二是刘备一方的实力大增,已不容忽视。这种实力的增长让孙权面临一个难题:面对两个强大的邻居,究竟应该先对付哪一个?这是一个关乎东吴未来的重大决策。
孙权的决策并非轻率之举。在连续攻打合肥失利后,孙权开始反思和调整策略。他意识到,尽管曹操依然强大,但在陆战方面,东吴军队并非其对手。他也看到了关羽率领的蜀汉军队中具备强大的水师力量,一旦孙刘关系破裂,关羽完全可以凭借水师优势顺流而下,威胁东吴腹地。这种威胁是孙权无法忽视的。而之前的襄樊之战中关羽展现出的强大军事能力更是让孙权心惊胆战。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孙权选择偷袭荆州,可能是基于对这两个现实的权衡和考虑后做出的决策。他试图通过控制荆州来平衡与刘备之间的力量对比,并降低蜀汉军队顺流而下的威胁。
孙权心中的疑虑在关羽的威武之势下逐渐消散,他看到了关羽的强大,看到了长江上游的蜀汉势力。这让他更加坚定了决心,占领荆州,掌控长江!否则,看着蜀汉的迅猛势头,恐怕曹操还未被消灭,孙权就可能被刘备先行击败。
孙权夺取荆州,或许在世人眼中显得不明智且无耻。然而从孙权的角度看,一个如此强大的邻居确实令人心生恐惧。当时的刘备势力不仅在陆战上表现出强大的实力,水战也同样不弱,甚至超越了赤壁之战时的曹操。为了东吴的生存与发展,孙权必须压制刘备势力,守护基业,再图天下一统。从后人的角度看,孙权偷袭荆州似乎是一个错误的决定,因为这破坏了与刘备的联盟,使得东吴失去了统一的机会。
既然孙权已经偷袭了荆州,接下来的行动就势在必行。关于如何处理关羽,孙权面临着三种选择:招降、软禁或斩杀。
招降关羽?这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笑话。关羽高傲且忠诚,他对刘备的忠心无可置疑。即使在困境中,他也没有背叛刘备的打算。对于孙权来说,招降关羽无异于痴人说梦。
软禁关羽?这种想法过于天真。软禁关羽意味着东吴与刘备的关系已经彻底破裂,而且软禁只会让仇恨越积越多,最终引发大战。对于孙权来说,这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留给孙权的唯一选择就是斩杀关羽。而且最好是在战场上斩杀他,这样才能更好地对外解释这是出于无奈之举。事实上,孙权也是这么做的。《志》中记载,孙权占领江陵后,俘虏了关羽的士兵和家属,关羽的军队随之溃散。随后,孙权派遣将领追击关羽,并在临沮斩杀了关羽及其儿子关平。
站在现代人的角度看,孙权偷袭荆州、斩杀关羽似乎是一个错误的选择。然而站在当时孙权的角度,他也有自己不得不这样做的理由。刘备集团的实力强大到足以威胁东吴,甚至超过了曹操。为了保障东吴的安全,孙权必须采取行动。而一旦放任关羽回到刘备身边,他将成为一个巨大的威胁。在这种情况下,招降和软禁关羽并不现实,因此孙权选择让关羽在战场上终结生命,这或许是他能做出的最好选择!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