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建世界之最有什么(轮船在天上飞?乌江上
乌江流域的壮丽航运奇迹——构皮滩水电站
在乌江流域,一场壮观的景象在不久前上演。在11月17日,浩浩荡荡的船队,装载着满载的货物,驶上乌江的“高架桥”。它们如同乘风破浪的勇士,搭载着超过六万吨的货物,连续乘坐数百米高的“水上电梯”,在航道上秩序井然地行进,最终汇入下游。整个场面壮丽非凡,仿佛“水往高处流,船在天上走”。这一切的背后,是乌江流域构皮滩水电站的通航奇迹。
回溯历史,乌江航运曾面临诸多挑战。在没有这条现代化航路之前,货船穿越乌江峡谷如同走钢丝,特别是在乌江的汛期。下游上行,水流成为严重的阻力,船只每日艰难行进,险滩恶水更是考验重重。乌江作为长江上游南岸的最大支流,是贵州与中部地区的重要航运通道,被誉为“黄金水道”。每年的停航期让乌江航运的经济效益大打折扣,整治乌江航运已成为当务之急。
构皮滩水电站的建造,不仅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可能,更在解决航运难题的展现了人类工程技术的伟大成就。选址于贵州省余庆县内的构皮滩水电站,正是利用河谷的地理优势,化解了航运中的高差问题。工程的建设并非易事。陡峭的岸坡、强大的水压对工程建设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工程师们巧妙采用“双曲拱”结构应对这一难题。“双曲拱”结构将江水水压转化为水平推力,分散到两岸山体,从而极大地减轻了坝体的压力。这一结构不仅坚固耐用,还优化了混凝土的使用量。“双曲拱”结构的选址要求极高,构皮滩两岸的花岗岩山体与优秀的地质条件为其提供了理想的建站环境。
经过近二十年的精心设计与施工,构皮滩水电站终于落成。从空中俯瞰,大坝优美的工程弧线与乌江交相辉映。悬于空中的航道横贯山川,展现了人类克服自然不利条件的智慧与勇气。今年6月,构皮滩通航工程正式投入试运行,再次证明了中国工业的力量与智慧。
乌江的通航奇迹不仅提高了航运效率,降低了事故风险,更为乌江流域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作为长江上游的重要支点,乌江的繁荣与发展对于整个流域乃至更广泛区域的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构皮滩水电站的通航工程不仅是一项伟大的工程技术成就,更是中国工业的骄傲与名片。此工程可谓举世瞩目,被誉为“升船机博物馆”,在业界创造了六个世界之最。国外同行亦对此中国基建的杰出代表赞不绝口。
它矗立于世界之巅,拥有世界上通航水头最高的建筑物,其高度可达惊人的199米。它也是世界上水位变幅最大的通航建筑物,上游水位变幅达到了惊人的40米。更令人瞩目的是,第二级升船机打破了全球单级提升高度的纪录,达到了令人叹为观止的127米。而第一、第三级升船机则是全球规模最大、提升力最强的下水式升船机,规模达到了500吨级。整个工程规模之宏大还体现在其通航渡槽上,三级升船机间的水深达到3米,通航渡槽的最大墩高更是超过百米。该工程还首创了穿越山体的通航隧道设计方案,这一创新令人赞叹不已。
不仅如此,构皮滩水电站的发电机组全部都是我国自主设计制造的杰作。每台机组垂直高度堪比25层楼,电器配件超过十万件,重量达到惊人的4000吨,总装机容量更是高达300万千瓦,超越了长江上的葛洲坝水电站。这一成就,在过去是无法想象的,完全依赖于我国的自主研发与制造能力。
构皮滩水电站还是中国华电集团公司和乌江公司联手打造的最大水电站。年平均流量达到717立方米每秒,年均发电量高达96.67亿千瓦时。它为贵州省提供了充足的电力资源,极大地推动了贵州经济的发展。作为“西电东送”的标志性工程,它为我国东南沿海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这就是大国重器的真正内涵,构皮滩水电工程就是最好的体现。它是我国水电史的骄傲,也是我国基建与工业的名片,在国际上赢得了广泛的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