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重返20岁》王英评论:受得了的接纳才是真
奇闻网娱乐新闻专栏报道:中韩合拍的电影《重返20岁》在国内创下了高达3.6亿人民币的票房纪录,成为了韩国引进片和中韩合作影片中的翘楚之作。这部影片展现的情感与故事让人心灵深受触动。
在这部影片中,沈梦君的角色让人印象深刻。作为一个集奶奶、母亲、婆婆多重身份于一身的70岁女性,她面对生活的唠叨、独裁展现得淋漓尽致。原本与家人、朋友渐行渐远的她,因一次命运转折,重返青春岁月,成为年轻的自己。重回青春的沈梦君拥有美貌、音乐梦想以及对某人懵懂的喜欢。在青春照相馆这个转折点,她抛弃了原本唠叨、令人厌倦的老太太形象,过上了自己梦寐以求的20岁人生。一切看似不可思议却又真实地满足了未曾完成的愿望,她的幸福霸道而热烈。
观看此片后,我也时常思考如果我能重返20岁,我会如何度过那段时光。这部影片让沈梦君在青春照相馆实现了年轻时的梦想,也让我看到了关于改变的真谛。真正的改变,不仅仅局限于外表,更是源于内心的转变和接纳。影片中,尽管沈梦君重返20岁,但她的心态和性格依旧如旧,依然唠叨、固执。这种由内而外的改变才是真正的改变。正如俗话所说,皮肤可以欺骗人,但内涵却无法伪装。
影片中沈梦君与李大海的关系更是让人感动。李大海对沈梦君的种种特质始终保持谦和、珍惜和保护的态度,无论沈梦君是70岁还是20岁,他都始终陪伴在她身边,给予她温暖和依靠。这种真挚的情感体现了真正的接纳和爱情。沈梦君的善良、乐观和正能量也让人印象深刻。她大力支持孙子的乐队表演,为“对头”的去世而伤心,并帮助乐队调整风格。影片中的每一句台词都让人深思,每一个情节都让人感动。
通过这部影片,我们不仅要反思对老年人的认知和认识是否全面和合理,还要思考父母对子女的期待和寄托是否过于主观或客观。影片中的沈梦君展现了老年人的孤独、善良、正直和坚定等美好品质,同时也提醒我们不要将自己的人生强加给子女。影片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值得我们品味和思考,它让我们更立体地认识年轻人和老年人,理解他们的不易和珍贵。正如资深媒体人徐高栋所言,每个人都曾年轻,也终将会变老。理解自然的规则并换位思考维系可贵的真情是一种必要也是一种幸福的付出。真正的接纳和理解源于内心的改变和对个体的尊重。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理解和珍惜那些与我们相伴一生的人。评价一个人,是一场深入且复杂的探索之旅。我们真的有必要通过多种渠道、多个角度去全面理解这个人,避免因为一点黑而否定全部,或者因为一点红而盲目崇拜。就像我对沈梦君的理解和感知的转变。刚开始,我并不喜欢70岁的沈梦君,但当时间流转到20岁的沈梦君,面对同样的那个人,面对那些似乎一成不变的“特质”,我的排斥感却逐渐消散。这是因为之前我可能在夸大和忽略之间失去了平衡,忽视了那些更能展现她美好的一面,而放大了那些可能削弱她能量的部分。
有人评价某影片的故事逻辑有些跳跃,特别是在展现60年代的韩国与中国时。他们认为那时的经济、民众思维等方面都在快速发展,而影片回到沈梦君20岁时的呈现,与她身上的气质与时代似乎存在不和谐之处,应展现更多的变化。我认为一部影片能够引发观众的思考,就已经达到了它的目的。正如我们对一个人的重新认知一样,那些看似的小瑕疵其实可以忽视。
这部影片更加接地气、充满人情味,它更符合中国人的脾气秉性,更能触动人心。中国人的情感往往浓烈而深藏,影片在时间的重返中,让各种关系得以重新梳理和和解,情绪情感表达得更加细腻。沈梦君的故事,就像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了自己的成长、变化和重新认知。这部影片让我们思考,让我们感动,更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和周围的世界。(五邑大学老师王英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