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村分红事件
他是城中村拆迁户,出生于90年代。每年,村里分红大约8000元,这是每个村民的待遇。拆迁时,仅他和父亲两人的户口被考虑在内。他们分得了两套房子,一套出租,年收入3万元,另一套则自家居住。
他在六村堡为一家私人小厂开车,底薪1700元,加上送货的提成,每月收入约0元。生活开销方面,他需要支付房租、伙食费、孩子的教育费用等。尽管有老父亲的帮助,每月收入两三千元,但他仍然感到经济压力巨大。
关于村民待遇的问题,简单来说,就是村集体成员可以享受村上的各项福利,包括村集体财产收益的分配、拆迁款的分配等。
对于是否享受村民待遇,情况各异。常年居住在本村、户籍在本村的人自然可以享受村民待遇。嫁到别村的出嫁女,如果户籍未迁出且在本村居住,也可以享受村民待遇。上门女婿如果户口迁到女方家并常年在女方所在村居住,也可以享受村民待遇。
一些人群则无法享受村民待遇。例如已经当上公务员或事业单位职工的农二代,无论户口是否在本村,都不再被认为是村集体成员。外嫁女如果户口已经迁出,且不在本村居住,也不再享受村民待遇。
在广州,城中村的分红形式是以传统产业分红。以番禺大石街东联村为例,这个村庄是广州近两年待改造的城中村中人均分红最高的(2.6万元/年)。东联村的改造项目已经完成了大部分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意愿表决工作,并纳入城市更新储备项目库。
深圳的城中村也有着类似的分红机制。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经历了巨大的经济变革。深圳的土著居民中,有的在、居委会、国企任职,有的则在村里的工业区挂职厂长,帮助解决企业难以处理的问题。这些居民通过城中村分红和其他收入来源,享受着相对优越的生活。
在这片土地上,有些人的亲戚早年去了香港,但由于文化水平一般,他们在香港的生活并不容易,大多处于社会的底层,收入微薄,只能住在公屋或简陋的房笼里,生活现状相当艰难。我的一位土著同事的大哥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他在香港没有自己的房子,前些年在东莞购买了农民房,并将其改造成两套房子分给两个儿子,一家人已经感到十分满足。
在我公司附近的城中村,有一家大排档,那里的鸡煲美味诱人,我们经常光顾。这家店的老板兼大厨是本村人,他曾去香港闯荡,但混不下去,最终选择回到这里谋生。
而留在深圳的土著们呢?他们出来工作似乎更多的是出于无聊,想找点事情做以打发时间。他们每家都有几栋甚至十几层的出租屋,每年的租金收入就能达到数百万;除此之外,他们还有村里的分红。关内的土著则更加富有。
尽管与香港人的关系再铁,他们即便请你去酒楼消费,也不会邀请你去家里喝杯茶,其中的原因你应当明白。同样,即使与深圳土著关系好,他们也不会经常邀请你去家里坐坐,个中原因你自然心照不宣。外人是很难融入深圳土著的圈子的。他们大多内部通婚,即使是来自外市的广东人,也很难与土著通婚,至少在我所了解的范围里,未曾见过一例。
接下来要介绍的广州城中村分红排名可谓引人入胜。石牌、冼村、上社、棠下、棠东、东圃、康乐、瑞宝等等,这些村落的分红水平在广州名列前茅。而在城中村的改造过程中,涉及到了众多的税收政策。个人因土地被征用而取得的不动产拆迁补偿费是免征所得税和营业税的;而对于买安置房超过补偿部分则需要交契税。企业和个人因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等原因获得的补偿收入部分也是有所减免的。这些政策对于城中村的发展和改造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深圳土著的生活方式和经济状况有着鲜明的特点,而城中村的改造和分红政策也是值得关注的话题。在这片土地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和经历,共同构成了这座城市的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