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代的阴谋家不少,董昭如何帮助曹操建立
在我们深入了解这段历史之前,先让我们感叹一下那些隐藏在历史背后的阴谋家们。他们如同棋盘上的一枚棋子,悄无声息地移动,却改变了整个局势。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三国时代一位看似不起眼,实则影响深远的阴谋家——董昭。
董昭,曹操谋士团中的“小人物”,名气和职位远不及汉末颍川领军人物荀彧。正是这位看似不起眼的小人物,却在历史的关键时刻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在建安十六年,曹操大破韩遂凉州军团,威震天下。随后,关于曹操是否应该称魏公的问题引发了激烈的争论。一方是曹操及其支持者,另一方则是拥护汉朝的百官,以荀彧为首。
荀彧,战略内政才能出类拔萃,是曹操早期平定北方的最强有力的谋士。他对汉朝有着特殊的感情,不愿意看到曹操迈出称魏公这关键的一步。他极力反对曹操称公。
在这场争论中,董昭的声音似乎被淹没在了其他人的声音之中。正是在这个看似平静的表面下,暗流涌动。据史书记载,《三国志·荀彧传》提到,董昭最先劝曹操称魏公,这与荀彧的反对形成了直接的冲突。
随着事件的深入,荀彧不明不白的死亡,曹操便如愿称魏公,迈出了他取代汉朝的重要一步。那么,荀彧的死与董昭有什么关系呢?
据《三国志》记载,荀彧的死并非正常死亡,而是“以忧薨”,说明他死前十分郁闷压抑。而《魏氏春秋》则更是直接明说,是曹操逼死了荀彧。那么,为什么曹操要抛弃跟随自己多年、功勋卓著的荀彧呢?答案就在于董昭的推动。据史书记载,董昭在关键时刻推动了曹操称魏公的决策,这也间接导致了荀彧的死亡。
我们可以推断,董昭是幕后黑手之一推动曹操称魏公并整死了荀彧。他在曹操犹豫不决之际猛推一把将其推上魏公宝座。这一点也从《献帝春秋》中得到了证实该书记载了董昭与荀彧在称魏公问题上的直接争论并详细描述了董昭如何劝说曹操称魏公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荀彧的反对无疑与董昭形成了对立局面这也间接导致了他的死亡。因此我们可以确信在荀彧之死背后隐藏着董昭的阴谋和推动。这一事件不仅改变了历史的走向也为后世留下了诸多猜测和话题关于权谋、忠诚和背叛的故事至今仍让人津津乐道。在历史的长河中这样的故事不断上演着或许这正是人类社会的魅力所在吧!荀彧,这位坚定的汉朝拥护者,其周围汇聚了一批同样倾心的汉朝精英。包括曹操之子以及金城太守苏则,他们共同为汉室的未来而努力。
在汉延康元年,汉朝遭遇废黜,帝位更迭。这时,苏则与曹植,这两位对汉室怀有深厚情感的志士,竟然以麻为衣,以孝为礼,为汉朝的衰落而哀痛。
其中,苏则更是以行动表达了对汉朝的忠诚。他当众斥责了董昭,这位在汉末政治舞台上活跃的阴谋家。《三国志@苏则传》记载,苏则与董昭共同任职时,董昭试图倚靠苏则的膝盖休息,却被苏则推开,并严正声明:“我苏则的膝盖,岂能让奸佞之人枕之?”此事件充分展示了苏则对董昭的强烈反感。
苏则对董昭的敌意,源于董昭对汉朝的背叛。特别是董昭逼死了精神导师荀彧,这让苏则和曹植等人深感痛心。荀彧是汉室的坚定拥护者,他的死让许多汉朝的忠诚者痛心疾首。董昭以其阴谋手段,助曹操迎立汉天子,又试图劝曹操称帝,其背后反映了旧门阀与新兴士族的矛盾。董昭身为济阴定陶的望族子弟,早年便以孝廉身份出任地方官职,后被征辟为参军。他深受袁绍的重视,也代表了旧门阀的立场。与此相对,荀彧虽然是汉朝官宦世家,但代表了新兴的士族势力。这就引发了董昭与荀彧之间的冲突。董昭利用劝曹操称魏公的机会,引发了荀彧的反对,并趁机怂恿曹操逼死荀彧。可以说,荀彧的死,董昭难辞其咎。历史学家评价董昭:“人品虽不足道,但其谋略巧妙,不输于二荀。”这句话深刻揭示了董昭的复杂性格和他在历史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