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大面子工程(以“美丽乡村”为名搞“面子
前不久,中国之声的记者深入陕西、青海等地进行调研,揭露了一些地方以“美丽乡村”之名,行“面子工程”之实的做法。这些地方的财政资金投入被用于建设景观而非发展产业,引发社会关注。
对于这些地方的行动,陕西、青海等相关部门已经回应,表示已经采取整改措施,并正在制定权威规范性文件以遏制这种现象。一些乡村建设出现的“泛景区化”现象仍然引起了专家们的担忧。他们指出,不切实际的建设标准不仅未能真正改善村民生活,反而导致了村级债务的加重。
在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县的塘巴村,记者发现了一座耗资23万元的门(牌)楼。尽管该村有2700多口人,但其集体经济却十分薄弱。村民们对此表示不满,认为这些资金应该用于民生保障和基础设施建设,而不是用于建造门面工程。与此记者在青海其他县市也发现了类似的现象,使用财政资金修建门(牌)楼、景观墙的情况屡见不鲜。
而在陕西咸阳市泾阳县的西苗村,尽管通过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得到了200万元的资金,但村民们的收入主要仍依赖于外出务工,集体经济收入一年只有十几万元。村民们认为,这些资金应该更多地投入到带动群众致富的产业项目上,而不是用于景观建设。
这种现象并非个别案例。一些乡镇干部坦言,目前投向农村的项目资金效益有限,而用在“涂脂抹粉”的景观项目上更能看到政绩。这种做法忽视了真正能带动乡村发展的产业投入,导致村民并未从中获得实际利益。这些景观项目的资金使用缺乏规范的招投标程序,相关档案也严重缺失。
那么,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呢?一方面,部分乡村干部对“政绩工程”“面子工程”的认识存在误区,片面追求表面的繁华而忽视实际效益;另一方面,监管的缺失也使得一些不切实际的项目得以实施。如何有效遏制乡村振兴建设中的“政绩工程”“面子工程”,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专家们呼吁,应该更加注重实效,将资金投入到真正能带动乡村发展的产业和项目上,而不是用于建造门面工程。加强监管力度,规范资金使用程序,确保每一分钱都能用在刀刃上。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针对陕西部分村庄出现的不切实际美化亮化工程引发群众反馈的问题,陕西省农业农村厅及时响应,已经提出了整改措施。权威性的规范性文件正在精心制定中,旨在切实解决存在的问题。
厅方回应指出,已全面掌握了省内各地“门墙亭廊栏”类景观项目的概况,并制定了四项具体整改方案。要求各地树立正确的政绩观,重点推进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避免搞背离民意的政绩工程、面子工程。对于已经建成的项目,将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类整治,保持原样并加强维护,对在建项目则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估调整。将规范此类项目的管理,强化乡村建设总体风貌的管控,暂停使用财政资金在拟建项目上的支出。
在青海,针对多地乡村耗费财政资金建设景观设施的现象,农业农村厅也表示将按照省要求,规范乡村建设的景观项目,相关规范性文件也在制定之中。
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中心的调研团队在多个省份的调研中发现,乡村建设存在“泛景区化”倾向,一些地方将乡村振兴等同于乡村旅游,盲目追求高标准的旅游景区建设。这不仅忽视了农民的生产生活需求,还增加了村级债务风险。调研报告建议,乡村建设应回归满足农民的基本需求,防止片面追求景观化,给乡村旅游过度发展降温,避免乡村地产的过度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刘国华也强调,在推进乡村建设过程中,项目主管单位需承担主体责任,坚持科学导向,因地制宜选择项目,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协调。这一切的努力都是为了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和民众的切实福祉。此报道来源于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