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绝圣手王昌龄是怎么死的?
王昌龄:一位迷一样的边塞诗人
在众多唐朝杰出的诗人中,王昌龄始终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存在。他被誉为“诗家天子”和“七言圣手”,其诗作如《出塞》、《从军行》等,流传千古,精彩绝伦。这位擅长七绝诗的边塞诗人,一生风雨飘泊,仕途艰辛,给我们留下了许多谜一样的故事。
生于公元698年的王昌龄,关于他的籍贯后人众说纷纭,《新唐书》说他是江宁人,另一种说法是京兆人,还有说是太原人。他的生活经历仿佛一个传奇,从小就喜爱文学诗歌,展现出非比常人的才华。为了有所作为,23岁的他于公元720年在嵩山开始求学,发奋图强,为以后的诗歌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公元723年,王昌龄在学习生涯中收获颇丰,成为一个有远大理想抱负的学子。他渴望能得到他人的赏识,于是开始游历河东并州、潞州等地。公元724年,27岁的王昌龄奔赴边塞,那些脍炙人口的边塞诗大多作于此时。
公元726年,王昌龄隐居于京兆,思考人生的方向。公元727年,命运之神眷顾了他,30岁的王昌龄进士及第,步入朝堂。他在仕途上有所发展,被授予秘书省校书郎的职位。凭借出众的才学,他升任博学宏辞,但仕途之路并不平坦。在潜规则横行的封建社会,朝中无人的王昌龄仕途坎坷,很快触犯了天威,被贬至岭南,后转任江宁地方官。
王昌龄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诗人朋友,如李白、岑参等。李白得知王昌龄被贬龙标后,作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以表慰问。王昌龄离京赴江宁丞任时,与名诗人岑参相识,二人友谊深厚。
天宝末年,爆发了安史之乱,王昌龄决定离开龙标,寻找朋友投靠。这个举动相当大胆,私自出逃已经触犯了法律。而且当时人人自危,他却选择迎难而上。王昌龄离开龙标的原因,据说与永王有关。历史记载中的这一事件给我们留下了更多的谜团。
在历史的洪流中,忠臣的道路往往布满荆棘。王昌龄,这位被誉为诗坛巨匠的忠臣,在遭遇人生的低谷后,本应选择一条更为稳妥的道路,比如北上四川,再赴朝廷以表忠诚。他并未选择这条看似平稳的道路,而是走向了濠州,一条与永王军对抗的路线。
这样的选择,似乎与他的好友李白在永王军中的召唤有关,也可能因为他看到永王正在招募四方之士,心怀壮志。深厚的友谊和对未来的憧憬,或许共同驱使着他离开龙标,踏上这条充满未知的路。王昌龄的此举,无疑需要极大的勇气与决心,这也让人们对他的选择充满了好奇与猜测。
身为一个因私自离开被贬之地而背负罪名的诗人,王昌龄在濠州的生活并不容易。他必须面对当地刺史闾丘晓的猜疑与嫉妒。闾丘晓对王昌龄的才华心生恐惧,担心他在自己的辖区内展示自己的才华,影响自己的地位和权威。最终,闾丘晓将王昌龄杀害。这一事件公之于众后,引起了无数人的愤怒与指责。他们纷纷痛斥闾丘晓的无情与残忍,认为他丧失人性。而闾丘晓本人也因此遭到世人的唾弃与谴责。
对于王昌龄的死,无论是唐朝时期的人们,还是现今的文学爱好者,都深感痛惜。他的才华与忠诚,使得他的离世成为文学史上的一个遗憾。他的故事,如同他的诗篇一样,将永远被人们铭记与传颂。
在这个充满变数与挑战的时代,王昌龄的故事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忠诚与勇气,往往伴随着风险与牺牲。即便身处逆境,我们仍应坚守信念,追求正义。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自己的印记,成为真正的英雄。王昌龄,这位诗坛的巨星,用自己的生命为我们诠释了这一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