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脐疝怎么办
2019年1月23日,在浙江宁波的妇儿医院,一场生命的赛跑正在紧张进行。一名仅出生41天的小婴儿被紧急送往这里,宝宝的状况十分危急:已有休克迹象,手脚冰凉,呼吸衰弱,面色惨白。更令人揪心的是,宝宝肚子上裸露着一根长达50cm的小肠,其中一半的肠子已经发黑。这一切的罪魁祸首,竟是由于新手父母的错误处理——他们试图用刀片为宝宝“放气”,结果造成了这场悲剧。所幸送医及时,孩子得以逃脱死神的魔爪。
今天我们来聚焦一个令许多家长困惑的问题——脐疝。究竟什么是脐疝?小儿脐疝是否一定要手术?宝宝得了脐疝,妈妈应该如何护理?
让我们解开脐疝的神秘面纱。“疝”,顾名思义,就是人体的一部分组织或器官离开了其正常位置,进入了另一个部位。就像是一个贪玩的孩子跑到了别人家里忘了回家。“脐疝”是其中一种,它的根本原因是脐环没有闭合。
脐环在宝宝胚胎期就已形成,随着宝宝的成长会持续缩小,最终闭合。婴儿脐带脱落后,脐部瘢痕是一个先天性薄弱区。加上宝宝在婴儿时期,两侧腹直肌前后鞘在脐部未合拢,为脐疝的发生提供了条件。而哭闹、便秘、腹泻、咳嗽等都会使腹腔内压力增高,促使小儿疝气的形成。
那么,宝宝得了脐疝,是否需要手术呢?大多数情况下,小儿脐疝是可以自愈的,手术的概率并不高。虽然脐疝看上去吓人,但它对宝宝的危害却不大。随着宝宝的成长,脐环逐渐闭合,腹直肌发育完全,大多数宝宝能够自愈。
有些情况下是需要手术的。比如疝环小于2cm但4岁仍未闭合;疝环大于2cm且2岁时仍较大;或者脐疝出现了嵌顿或绞窄,也就是凸出来却无法回纳,颜色变暗红,一碰就疼,这些情况都需要及时手术。
那么,宝宝得了脐疝,妈妈应该如何护理呢?减少增大腹压的行为是关键。包括预防便秘、及时治疗咳嗽和打喷嚏、以及哭闹时及时安抚。一些家长可能会尝试用、疝气带或胶布来“治疗”脐疝,但这些方法并不靠谱,甚至可能磨破宝宝娇嫩的皮肤或压到宝宝的肠子。
对于小儿脐疝,家长要保持冷静,正确护理,避免盲目采取不靠谱的方法。大多数脐疝是可以自愈的,但如果出现上述情况需要及时手术。减少增大腹压的行为、正确预防和护理便秘、及时治疗咳嗽和打喷嚏、以及安抚哭闹的宝宝,都是帮助宝宝战胜脐疝的重要方法。当母亲面临宝宝哭闹时,首先要尽量安抚,缩短其哭闹的时间,避免长时间的哭闹给宝宝带来不必要的压力。这里提醒广大母亲们,虽然脐疝手术在理论上是少数情况才需要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永远不会发生。
因为宝宝的肠子如果因为脐疝被卡住无法归位,且没有得到及时治疗,可能会出现肠坏死等严重后果。当遇到以下紧急情况时,妈妈应及时带宝宝去医院就诊:
如果宝宝出现突发性的长时间哭闹和呕吐,这可能是脐疝加重的表现,需要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如果脐疝部位皮肤凸起并出现变硬和变红的现象,也应及时就医。如果凸起部位不能像以前那样轻松推回,这也是一个警示信号,需要及时就医处理。
其实,宝宝得了脐疝并不可怕。在正确的护理下,大多数的脐疝是可以自愈的。真正令人担忧的是采用不科学的偏方来试图治疗,这可能会使宝宝的病情雪上加霜。母亲们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学习并掌握科学的育儿知识。
对于患有脐疝的小宝宝,我们衷心祝愿他们能够尽快康复,回归健康的生活。母亲们的关爱和正确的护理是宝宝们战胜病魔的重要力量。让我们一起为这些勇敢的小宝宝们加油,期待他们早日康复!也提醒所有妈妈们,对于宝宝的任何异常情况,都要保持高度的警惕,及时采取措施,确保宝宝的健康和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