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是怎么拜年的 宋朝该如何拜年
穿越古今,追溯节日之源,古代与现代的过年方式如一幅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现代人们,即便是在繁忙的工作中,也能通过手机屏幕,将祝福与红包瞬间送达亲朋好友。回望历史长河,古人的拜年习俗却带有别样的温情与深意。那些年的过年,是如何度过的呢?让我们一起那古老而又充满人情味的岁月。
在古代,尤其是宋朝时期,人们并没有现代的通讯工具,但拜年却有着独特而丰富的方式。他们之间的交往更重人情味,以贺年卡的形式来表达新年的祝福。士大夫们流行送贺卡拜年,这是一种时尚,也是一种礼节。这些贺年卡并非我们今日所见的简单卡片,而是蕴含着深深的情意与美好的祝愿。每逢佳节来临,达官显贵们会派遣仆人带着贺年卡穿梭于大街小巷,送上新年的祝福。这种习俗在当时极为盛行,甚至成为了一种社交礼仪。
宋朝的这种拜年方式也闹出过一些趣事。比如那位生性滑稽的吴四丈,因为家中仆人忙碌,无法送出贺年卡,竟然利用好友沈子公的仆人完成了自己的拜年任务。这样的故事,不仅让人感叹古人的智慧与趣味,也让我们看到了古代拜年习俗中的温情与真挚。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拜年方式逐渐流传开来,到了明清时期更是风靡一时。文徵明的《贺年》诗中写道:“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蔽庐”。可见朝野上下送贺卡拜年已经成了一种普遍现象。明清时期的拜年习俗也在悄然发生变化。一方面,官场上的拜年越来越“随便”,甚至有些投机取巧的味道;另一方面,拜年也越来越“隆重”,成为一种盛大的社交活动。
在明清时期,京城里的官员们往来交错,不论是否相识,都会送上贺年卡。这种风气甚至延续到了清朝。清朝人褚人获也描述了当时的情景:“元旦拜年,明末清初用古简,有称呼。康熙中则易红单,书某人拜贺。”可见当时的拜年习俗已经相当成熟,也暴露出了一些弊端。尽管如此,我们仍然能从这些描述中感受到古代过年时的热闹与喜庆。
古代的拜年习俗虽然与现代有着巨大的差异但在那些温馨的故事与细节中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古人对节日的热爱与期盼。那些年的过年虽然没有了现代的便捷却多了一份人情味与真挚的情感。在新的一年里让我们在传承中创新将古人的美好习俗与现代的生活方式相结合共同迎接更加美好的明天。在明清时期,官员们对投帖拜年这一传统习俗表现出了极高的重视。陆容曾描述,那些在京为官的士人,每逢新春佳节,都会在朝会结束后结伴而行,前往领导家中拜贺新年,献上厚礼。他们会在入夜时分才带着醉意回家,这样的情景一直持续到大年初四初五。这种习俗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了一种社会现象:官员们对领导的尊敬和亲近,甚至超过了对自己的父母。
在这一时期,送贺年卡的规矩也逐渐兴起并日益严谨。贺卡被精心地装入制作考究的“拜匣”中,送贺卡的仆人会恭恭敬敬地拜见贵家主人,然后恭敬地打开匣盖,让主人亲自取出贺卡。这个“拜匣”越显得高贵华丽,就越能表达出拜年的诚意和对领导的尊敬。原本投帖拜年是为了图个省事,但现在却增添了几分繁文缛节。
无论是登门拜年,还是投送贺卡,它们的本质都是表达新年的祝福,寄托彼此之间的情感。如果这些行为变成了拉关系、托人情的工具,那就失去了它们原有的意义。
明清时期的官员们对春节习俗的重视程度,从他们的拜年行为中可见一斑。他们不仅把拜年当作一种传统习俗,更是将其视为与上级交流、拉近距离的重要手段。这种习俗的背后,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等级制度和人际关系网络。
这些繁文缛节背后,也透露出人们对新年祝福的真诚和对人际关系的重视。即便是在今天,我们依然可以通过这些古老的习俗,感受到人们对新年的期盼和对人际关系的珍视。只是我们应当记住,拜年的本质是为了表达祝福和增进感情,而不是用来拉关系、托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