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禁在曹操墓前拜祭,为何看到曹丕送来的画后羞愧而死?
于禁——曹魏之勇者
在汉末时期,曹魏阵营中有一位将领,他的名字叫做于禁。陈寿曾评价他:“太祖建兹武功,而时之良将,五子为先。于禁最号毅重。”他是曹魏五子良将之一,以刚毅稳重而著称。
于禁原本是鲍信的私人部曲,后投靠曹操,成为其麾下的一员猛将。他持军严整,缴获的财物从不私藏,因此深得器重。他常以军法处理下属,导致不得士卒众心。
于禁的一生充满了荣誉与悲剧。他随着曹操南征北战,立功无数。他用兵极严,对将士都用严苛的军法,这也使他能够屡屡打胜仗。他的生命中也有遗憾和失败。
在公元206年,东海郡太守昌豨反叛。曹操命令于禁讨伐,但没能攻克东海郡。当昌豨准备投降时,他选择了向于禁投降。于禁却做出了令人震惊的决定——他决定亲自斩首昌豨。曹操听闻消息后,感叹命运的无常。
后来,在攻打襄阳、樊城时,于禁率领大军去樊城协助。面临关羽的猛攻和连续的雨水灾害,于禁最终选择了投降。他被关押在荆州江陵,后来被带到东吴。
在东吴的日子里,于禁经历了屈辱和痛苦。他亲眼见证了孙权对投降者的态度,以及东吴君臣对他的轻蔑与嘲笑。他曾多次在宴会上独自伤心流泪。在东吴过了一年之后,曹操去世,曹丕称帝。为了缓和与魏国的关系,孙权将于禁送回魏国。回到魏国后,于禁后悔不已。他感到自己失去了尊严和价值,心中的压抑让他瘦骨嶙峋。曹丕虽然表面上任命他为杂号将军,但心中对他不以为然。更令他绝望的是,曹丕派人送来一幅画,画上描绘了他的投降之状。见到此画后,于禁羞愧欲绝,不久便离世了。裴松之评价他:“围而后降,法虽不赦;囚而送之,未为违命。”他的一生充满了戏剧性和悲剧性的一幕幕场景令人深感唏嘘不已。尽管他在战场上英勇无畏所向披靡但在面对失败和困境时他失去了自己的原则和尊严最终走向了悲惨的结局令人不禁为他的命运感到扼腕叹息。在风云激荡的三国时代,于禁的故事成为了一则引人深思的传奇。他并非没有旧交,也非无情感可言,在生死关头,他选择了坚守军法,不为旧交昌豨留下任何希冀。他的内心深处,似乎在冷酷的军令与深厚的友情之间,经历了一场激烈的思想斗争。
尽管大军压境,投降的军法严明,于禁却曾有机会赦免昌豨。倘若他将昌豨囚送曹操处,便可避免抗命之罪。于禁却选择了不为旧交希冀万一,他并未因私情而放纵好杀之心。他的决定,无疑打破了众人的议论与期待,引来无数的非议与指责。
昌豨之死,或许并非表面所见那么简单。他曾是泰山贼,多次背叛又归顺曹操,其忠诚与野心并存,令人难以捉摸。曹操派遣于禁征讨昌豨,背后是否还有更深层次的命令?我们无从得知。于禁的选择,似乎注定了他的命运。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投降的将领数不胜数。对于禁而言,投降的代价太大。他在曹魏的地位崇高,年岁已高,身边还有庞德的例子作为警示。最终,他的晚节不保,名誉受损,生命也走向了尽头。
他的故事,如同一出悲剧,充满了矛盾与冲突。他在坚守军法与顾及旧情之间的挣扎,反映了人性的复杂与矛盾。他的结局,虽然令人唏嘘,但也让人深思。在这个充满变数的世界里,人们总是在各种矛盾与冲突中寻找自己的道路,于禁的故事,正是这一寻找的生动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