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闻!苏东坡得罪皇帝 靠睡觉拣回一条命
一个人的胸怀,在两种境遇下最能显现其本色,一是得意忘形的极乐时,二是沉沦厌世的极悲处。对于小人而言,在极度快乐时容易忘形;而对于俗辈而言,在极度悲伤时可能陷入绝望。人生之路常受命运波折的洗礼,尤其是在遭遇重大挫折和命途多舛之时。面对这种人生的低谷,东坡的心态如何呢?
让我们追溯东坡人生的一段历程。当他初入政界,恰逢全国铺开的“熙宁变法”。尽管他并非京官显宦,但在基层亲眼目睹了新法的执行情况。对于旨在鼓励农业生产和抑制土地兼并的“青苗法”,在执行过程中却发生了扭曲,由助民变成了扰民,严重损害了百姓利益,引起了民怨沸腾。东坡勇敢地表达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当时的宋神宗急于求胜,听不进任何不利于新法推行的意见。加上东坡在文坛的巨擘地位,他的话语往往成为舆情的风向标。御史李定、舒亶等人对东坡的文字进行深入研究,从奏折《湖州谢上表》和诗歌《王复秀才所居双桧二首》中嗅到了攻击新法的气息,纷纷弹劾东坡。
元丰二年(1079),宋神宗决定立案调查,派太常博士皇甫遵前往湖州传唤东坡。面对这一突如其来的事件,东坡一家老小陷入慌乱之中,妻子更是泪流满面。东坡却镇定自若,引用历史典故开导妻子,最终使她放心让他上路。在面对生离死别的时刻,东坡不仅自己保持冷静,还能以幽默化解妻子的担忧和焦虑,展现了他从容旷达的一面。
因变法而得意忘形的李定、舒亶等人,对异己之声无法容忍,决心要将东坡置之死地。一介文人在御史们的拷问下受尽凌辱。据说,下狱时,狱官当面询问祖宗五代有无“誓书铁券”。按当时的规定,只有死囚才会询问五代之内是否有此凭证,而其他囚犯只问三代。可见东坡的罪行之重。作为当家人的宋神宗在面对御史们不断提供的“反诗”新证据时,开始犹豫不定。
宋神宗面临一个难题:是否要违背“刑不上大夫,宋朝不杀士”的祖宗成法来处置东坡。东坡的反对变法态度过于激烈,影响了新法的推行,造成了负面效应,这是宋神宗必须面对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东坡成了烫手山芋,让宋神宗不知如何是好。为了判断东坡的态度是出于国家大局还是一己之私,宋神宗决定安排宦官去狱中观察他的表现。夜幕降临,当一切都显得平静时,两个人推门进来默默地躺下休息。而东坡并未在意这一切,很快便进入了梦乡。在破晓前的朦胧时刻,凌晨四更的天边刚刚泛起一抹淡淡的灰白,他们又悄无声息地离开了那座严肃的监狱。深邃的夜色中,唯有东坡的鼾声依旧沉稳而有力,仿佛一切纷扰都无法打扰他的宁静。
后来,东坡才得知,这两位不速之客原来是宋神宗派来的探子,他们此行的目的,是想要观察东坡的内心,他的心中是否有任何不安或者鬼祟的想法。按照常理,若一个人心中有鬼,自然会辗转反侧,夜不能寐。然而东坡却能做到心无挂碍,坦然面对,他的日常起居一如往常,毫无异样。
第二天,宋神宗满面春风地对着身边的大臣们说:“朕已知晓,我心中固若金汤,毫无所惧!”在那命悬一线的关头,东坡依然能够安然自若,他的酣睡犹如怡然自得的状态,让人不得不赞叹他真是人中之杰。这份从容与淡定,不仅展现了他的大气与豁达,更是他在生死边缘成功挽回性命的重要因素之一。
这份经历对于东坡来说,更像是一次心灵的历练。在生活的重压下,他始终保持着内心的平和与坚定。他的人生阅历与智慧,如同砥柱中流,任凭风浪起,他自岿然不动。这份坚韧与豁达,不仅为他赢得了宋神宗的赞赏,更成为他人生道路上的一盏明灯,照亮前行的方向。
在这漫长的岁月长河中,东坡用他的智慧与勇气,书写了一段传奇的人生。他的故事,如同一部生动的史诗,激励着后世的人们,在生活的道路上勇往直前,不畏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