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膑简介:战国时期齐国军事家,曾与庞涓为同
在远古的春秋战国时代(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这是一个英才辈出、学术气息浓厚的时代。尽管这是一个历史的大分裂时期,东周在战国后期(公元前256年)被秦国所灭,但春秋战国时期的丰富历史并不全然被包含在东周王朝之内。今天,我们将深入这一历史时期的杰出人物——孙膑。
孙膑(生卒年不详),虽本名不详(山东族谱称其为孙伯灵),但他的才华却闪耀于历史的天空。他出生于阿、鄄之间(今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北),是华夏族,战国时期杰出的军事家,身后被誉为武成王庙六十四将之一。
孙膑的人生经历充满曲折。他与庞涓曾为同窗,但因庞涓的陷害,遭受苦难,身体残疾。他在齐国使者的帮助下投奔齐国,被任命为军师。他辅佐齐国大将两次击败庞涓,取得了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的胜利,为齐国奠定了霸业。
孙膑的家族背景深厚,他是卫武公的后代。这一历史背景也为他的军事才能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他的生涯并非一帆风顺。庞涓对孙膑的才能深感威胁,于是暗地派人将孙膑请到魏国加以监视。孙膑的才华并未被埋没,他的智慧和策略被齐国使者所识,最终得以回到齐国。
孙膑的智慧在多个事件中均有体现。例如,“田忌赛马”的故事中,孙膑建议田忌采用特定的策略,最终赢得了比赛。他在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中的军事策略,都充分展示了他的智慧和才能。在桂陵之战中,他采用声东击西的策略,直捣魏国首都大梁,迫使魏国撤军,展现了他的军事天赋。
马陵之战中,孙膑再次展现了他的聪明才智。他采用围魏救赵的战术,通过诱敌深入的策略成功歼灭魏军。他的军事才能和策略运用为齐国的霸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孙膑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位杰出军事家,他的智慧和才能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的经历丰富,策略运用得当,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军事遗产。他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成为历史的佳话。今天,我们回顾这段历史,不仅是为了了解过去,更是为了从中汲取智慧,为今天的生活提供启示。孙膑智计高人,他估算庞涓天黑能赶至马陵。马陵道路狭窄,两旁尽是险峻之地,孙膑便命士兵削去大树树皮,露出白木,并在树上题字:“庞涓将死于此”。随后,他埋伏了一万名弓手于道旁,只要庞涓夜间火把一照,便万箭齐发。庞涓果然于当晚来到树下,见白木题字,便点燃火把查看。字尚未读完,齐军伏兵已射向他庞涓所在的魏军。魏军大乱,庞涓自知败局已定,遂拔剑自刎,临死前犹呼:“竖子成名!”齐军乘胜追击,歼敌数十万,俘太子申。此一役,魏国从此失去霸主地位,而齐国则称霸东方。
班师回国的田忌等人设宴庆贺。相国邹忌心生愧疚,因昔日受魏贿赂、阴谋陷害田忌之事,遂称病辞职。齐宣王于是任命田忌为相国,田婴为将军,并欲加封孙膑。但孙膑决心隐退,将《兵法》13篇献给宣王。尽管宣王恳留,田忌苦劝,孙膑仍决心归隐。他求得一山,终日在此隐居。后世作诗赞美他:“孙子知兵机,忍辱负重谋。救韩攻魏后,功成身退名。”
孙膑留下的军事著作《孙膑兵法》是战国时期的珍贵宝典。这部古称《齐孙子》的兵法原有89篇图4卷,可惜部分失传。直到1972年,山东临沂的汉墓出土了部分竹简,经专家研究整理,确定了其中的16篇。尽管远非原貌,但其理论价值极高。《孙膑兵法》在继承《孙子兵法》的基础上发展出了许多重要理论。例如,“战胜而强立”的战争观,“以道制胜”的原则,“必攻不守”的作战指导理论以及“富国”与“强兵”的国防思想等。其中的《五教法》更是先秦时期最完整的军队教育训练理论。《孙膑兵法》与《孙子兵法》紧密相连,两者被誉为“孙氏之道”,在军事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汉书·艺文志》中,《孙子兵法》列所有兵书之首,而《齐孙子》则位居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