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吃饭都是一日两餐的 一日三餐是从什么时候
介绍一日三餐背后的历史演变
许多人对一日三餐的习惯感到习以为常,但这一习惯的起源却历经了漫长而复杂的历史演变。接下来,跟随奇闻网小编一起,这一日常习惯的由来。
在夏商时期乃至更早期的原始社会,由于食物来源的不稳定和不可靠,人们的饮食毫无规律,有食物就吃,没有就空腹。随着社会从混沌走向有序,人们开始逐渐养成规律性的饮食习惯。当时的人们普遍每天仅有两餐,即早晚两膳,一日两餐是当时的普遍情形。
关于一日三餐的起源,有一个有趣的历史背景。在宋朝之前,吃饭的多少似乎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大部分普通老百姓依旧一日两餐,只有皇室或诸侯等富裕者才有能力一日三餐或多餐。但随着宋朝商品经济的繁荣和经济的发展,居民生活相对富足安定,普通民众也开始有能力加餐。
随着宋代生产力的提升和商业的繁荣,人们的社会生活不断演变。一方面,人们开始有丰富的夜生活,可以出门溜达,顺便加一顿“夜宵”。另一方面,随着人们体力劳动的支出增加,为维持正常的劳动力产出,人们需要加大食物的补给。农民们在炎热的夏季和寒冷的冬季,因为体力消耗大,需要临时加餐。这些加餐主要放在早晚两餐之间,并逐渐固定化,从而演变为我们今天的一日三餐。
值得一提的是,一日三餐的普及与宋朝的经济繁荣密不可分。宋朝的经济繁荣为其带来了最大的物质基础,使得加餐更为常见,一日三餐也逐渐普及。这一习惯或许经历了千余年的演变,直至今天被人们普遍接受。
无论是“夜宵”、“点心”还是“早粥”,三餐的演变由来最初都是加餐的衍生物。这一习惯的普及不仅仅是饮食习惯的改变,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见证。当我们每天享用三餐时,不妨想一想这一习惯背后的漫长历史和发展演变。
参考资料:《补农书校释》、《夏商社会生活史》等。